釉淚的存在,是建盞的特點之一
建盞或多或少都有“釉淚”。古人的審美把這種古樸自然,人為不可控當成一種美感。雖說現在社會都追求完美,可是這“搖搖欲墜”的淚滴何嘗不是一種完美?故,對待建盞“釉淚”,我們要包容!
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于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同時,石灰釉黏性強,其特點就是在高溫中容易流動,建盞采用正燒,受重力影響,導致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底聚釉較厚,建盞施半釉,施釉圈釉水厚到一定程度會往下落,故有掛釉現象,俗稱“釉淚”。當釉淚垂而不落時,形成特有的個性美,當釉水落下過于盞底,沾到窯上,影響美觀,則視為瑕疵。盞友們都醉于建盞的釉淚美,苦尋有釉淚的美盞。
釉淚,顯示了建盞特有的厚釉及其流動感,同時淚滴里集中顯現了黑釉及其中晶體的美感,這是建盞之美。但是釉過厚過多,就會粘底,所以不粘底的釉淚是美感,也顯示了施釉手藝高超,這也是許多資深盞友為何喜歡釉淚的原因。
釉淚,承載的是陶匠們的汗水與努力。釉淚,更是承著建盞對窯爐思念和情義。
窯內溫度是否足夠,一般需要1250度以上才能使釉水順暢流動。建盞是正燒的,燒時外部只施半釉,給在窯內高溫下流淌的釉留下空間,不至于一下流到底部產生粘窯。所以,“釉淚”需要剛剛好,不要太過而粘底,也不要釉不夠而不現!
建盞必須施厚釉,若釉薄,紋理不現;若釉厚,則會容易形成黏窯。而且釉往下流動,口沿處釉會變薄,容易形成干口。即使我們只施半釉,這些“矛盾”的條件依舊是燒制建盞最大的難題。也被形象的稱為厚釉與火候的“相愛相殺”!
釉淚的存在,是建盞的特點之一,更是一種美感,一種工藝的體現,并不是瑕疵,反而是一只具有優質斑紋并具有釉淚的建盞,更具有收藏和把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