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塑意境:實力高工徐飛《石竹》
初見這把《石竹》,一度以為它是由青石雕刻而成:那青灰的色澤、冷峻的清輝、光潔的質感,似一位青衫磊落的文人士子,清峻不阿、樸實無華,潔清儒雅、一塵不染。它又帶著竹的氣節與謙遜,“勁節有高致,清聲無俗喧”。
其實它是采用原礦青段泥制成;在壺作者徐飛老師看來,青段泥青穆沉靜的色澤、如青鐵冷凝般的砂質最適合表現“石”的質感;而它清風疏朗、迥然脫俗的氣質與“竹”亦最為貼近。
徐飛老師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對“竹”情有獨鐘。他擅長各種花器、素器的純手工制作,設計創作了一系列與“竹”有關的花塑器作品,這款《石竹》正是其中之一。
將經典石瓢壺之型與“竹”元素巧妙地結合起來,《石竹》的壺身是金字塔型,完美地表達出“石”的務實穩重。
嘴、把、鈕皆采用竹節之型,虛而不屈。如青竹伴石而生,品性高潔;又似竹從石縫中拼盡全力生長,身處逆境而頑強生存,堅韌不拔、鍥而不舍,正如鄭燮的《竹石》詩所云: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簡潔的造型、簡單的線條,不著一絲綴飾,將竹在石畔挺勁而堅忍的品性冷靜地表述出來,實乃“心手合一譜竹韻,以形寫神塑意境”。小小一把《石竹》,除了在色澤、質感上與主題貼合,在塑型、雕刻等技術層面為主題服務,更是通過意象的表達,將高雅的風度、氣質及精神、品格不露聲色地傳遞給壺友。
這種在素材主旨提取、選擇的基礎上,以內涵意蘊來提升整把壺藝術品位和藝術風格的理念是徐飛老師的制壺宗旨。他曾受蔣蓉大師指點,親眼目睹大師摶泥捏塑的高超技能,親耳聆聽她的諄諄教誨,并得到她的技藝指點和習作評點。蔣蓉大師告訴他:
要深入生活、親近自然,善于發現美、提煉美、塑造美。動手時,要心無旁騖、心手合一,注重形態與神韻的表達,使形為神生、神為形動。
由此,徐飛在藝術實踐中,將動物、植物、花果等自然形體,經過藝術提煉、創造,運用于紫砂作品之中,造型逼真,融合藝術美感與自然生趣,形象色澤及表面肌理都有妙趣天成之感。具體到“竹”形壺的創作,他覺得壺藝家要通過心與物的交融而創造,并進入形與神的審美究竟,從而實現造型形態生動與內在精神高雅的完美融合,讓紫砂藝術的生命鮮活起來,永駐清新、永葆青春。
以2007年徐飛獲得江蘇全手工制壺大賽一等獎的作品《無求》為例,在創作時,徐飛想到曾喜歡的名言“人到無求,即滿意常樂也”,由“足”聯想到諧音“竹”就取竹為師,“常樂”乃佛肚成也。選料時想到清水泥,清水泥是紫砂泥的代表,讓人有古樸敦厚、輕快明朗之感。
創作構思上,徐飛在壺上飾以飛舞的竹葉,把秀竹的飄逸、灑脫表現出來,讓人感到有動有靜、如同詩畫,以達到觀賞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藝術目的。從嘴延伸到飛把,給人以動感。壺身裝飾幾條“皮帶線”竹節使造型豐碩,增強視覺效果,增加形體變化,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細看之下,知了停息在竹葉上,輕風搖曳著竹枝竹葉,一靜一動令人著迷,得到了評委和觀眾一致好評。
在不斷地學習、感悟中,徐飛對紫砂藝術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他認為,藝術是發現、提煉、厚積薄發;技術是千錘百煉、功到自成。紫砂壺是文化和技藝共同積累的結果,技術是藝術的基礎,而藝術能給人們精神上賞心悅目的享受。
徐飛
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
2007全手工制陶大賽一等獎獲得者
首屆“景舟杯”銀獎得主
優秀青年陶藝家
1973年生,自幼受外祖父范氏林源制壺的熏陶。高中時得益于老師俞榮駿的美術基礎,畢業后從師學習紫砂陶藝,其間制壺技藝日趨完美,工藝嚴謹而不拘一格。擅長純手工制作各種花貨素器。后拜徐元明大師為師,又得蔣蓉大師的指點,所創作品觀古鑒今,廣集眾家之長,精益求精。為拓展藝術之路,入讀工藝美術大專及本科,深造工藝美術理論與實踐。從理論出 發,以實踐為基礎,全面完善自身的審美觀、藝術觀。
2006年《飛黃騰達》榮獲首屆“希望杯”紫砂壺藝大賽二等獎
2007年《無求》在手工制陶技能大賽中榮獲一等獎
2008年《佛心壺》《知足壺》《三友提梁壺》均在中國紫砂工藝作品大賽中獲優秀獎
2009年在首屆中國(宜興)紫砂原創專利作品評比活動中,《熊貓壺》獲一等獎,《福緣竹》獲二等獎。
2013年榮獲陶都宜興優秀青年陶藝家稱號,并在陶藝節現場全手工制壺表演。
2014年應宜興陶瓷實訓基地之邀,聘為基地手工制壺班培訓輔導老師
2015年參加“景舟杯”全手工制壺大賽獲中級組銀獎。
徐飛說:紫砂藝術是我國的傳統藝術,是民族瑰寶,把傳統繼承好是我們從事紫砂藝術行業的從業人員的共同職責。作為一個紫砂藝人,做壺是做藝,做藝也是做人。同時,要緊跟時代,因為手工陶已經從傳統的實用價值上升為具有實用性的藝術品,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文化為底蘊,融道德于靈魂,力求創新,并做到“根不丟,魂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