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之曜變盞——璀璨耀目,似真似幻
建盞之美,尤以曜變為極品,是國際公認的瓷釉藝術的“神品”。
曜變盞的故事
與“油滴”一樣,“曜變”一詞也來自日本。
日本著名中國古陶瓷學家小山富士夫(1900-1975)在《天目》一書中曾給出曜變的釋義:
建窯所燒,在掛有濃厚黑釉的盞面,浮現出大小不同的結晶,而其周圍帶有日暈狀的光彩者為曜變……‘曜變’一作‘耀變’,是因為它含有光輝照耀之意。
日本靜嘉堂曜變盞
曜變建盞完整品,全世界共三只,均藏在日本,以靜嘉堂所藏的曜變盞最為出名,被稱為“碗中宇宙”,并譽為陶瓷藝術的珠穆朗瑪峰。
而我國只有杭州出土的半只曜變殘盞,這是為什么呢?
杭州出土宋代曜變盞殘片
據說宋代建窯師傅在無意中燒制出曜變盞,卻擔心皇帝過于喜歡要求繼續上貢,而燒成率太低無法完成任務會招來殺身之禍。于是寧可毀棄也不愿意上報朝廷。
小徒弟在丟棄時意外遇到日本和尚,于是精美的盞由此流落到日本。
曜變之美
曜變盞黑釉中浮現著大大小小的斑點,在光照之下,煥發出黃、藍、綠、紫等色彩融揉起的彩光,變幻出宛如宇宙星云般深邃絢麗的耀斑和光暈。
《曜變束口盞》 陸金喜 編號20899
隨著觀察角度的不同,盞身色彩變化不定,似真似幻,令人驚嘆遐想不已。
在不同光照下盞身色彩變幻
燒制之難
曜變盞的燒制極具偶然性,其對窯溫、燒造氣氛的條件要求極高。其燒制技藝之難,幾近于古代蜀道,難于上青天。
要想使得成品瓷器的表現上出現宛若天際彩虹一般的繽紛效果,必須在燒制過程中形成一種非常薄的鐵結晶膜,被無數人視為難以逾越的技術鴻溝。
南宋滅亡后,這種制瓷工藝就失傳了。陶藝家們經過數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幾千年來無人能燒制。
到了現代,僅有有限的幾位大師逐漸摸索出成熟的曜變燒制技藝,其中以陸金喜作品最為接近宋代曜變,一次上釉、一次燒成,是業內公認的曜變技藝復原者。
陸金喜潛心研究二十多年、師徒三代嘔心瀝血制作的1至8代曜變作品
曜變盞特征
根據國內外眾多業內專家教授研究,尤其是對日本館藏的三只國寶級宋代曜變盞的鑒賞后,一致認定真正的曜變盞應符合五點特征:
1. 鐵胎、厚釉、高溫燒制
2. 天然礦釉、一次上釉、一次燒成
3. 斑核形態以圓形為上、大小不一、聚落成群
4. 隨光線、角度變化,改變盞體顏色的彩色光暈
5. 盞內帶有彩色兔毫
一窯一世界,一盞一人生。曜變建盞,源于一捧坯土,通過匠人高超的制作工藝,經歷火焰高溫的鳳凰涅磐,煥發出生命的深邃氣息,展現幻如宇宙星空般獨具特色的奇幻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