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壺不光長得美,更要有內涵!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北宋詩人梅堯臣的這一句詩堪稱千古絕唱。紫砂壺作為中國特有的飲茶工藝品,歷史悠久,體現著茶文化在中國的源遠流長,極富文人氣質和儒雅之風。
隨著時代的更替,傳統藝術和創新意識的碰撞,現在的紫砂壺五花八門,形態不一。所謂的好壺我們該如何定義?簡而言之,和人一樣,不光長得美,更要有內涵。
何為貌美?即形態和工藝要好。
形態
紫砂壺的形態,主要指的是其造型。眾所周知,紫砂泥料可塑性極佳,成型手法直接隨意,具有無拘無束的表達性,可以容納各種創意性構思,有著寬泛的藝術表現形式。其造型形態各異,素有“方匪一名,圓不一相”之贊譽。
從器形來講,紫砂壺大抵可分為圓器、方器、花塑器及筋紋器等四類。一般而言,圓器講究骨肉亭勻、珠圓玉潤,如美人肩、掇球、仿古等;方器追求方而不板、挺而不僵、挺拔利落中見精神,如漢方、雪華、四方等;花塑器以肖形狀物、形神兼具為佳,如供春、葫蘆、南瓜等;筋紋器則以飽滿流暢而有韻律取勝,如菊蕾、菱花等。
工藝
點、線、面,是構成紫砂壺形體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壺成型過程中,必須交待得清清楚楚,猶如工筆繪畫一樣,起筆落筆、轉彎曲折、抑揚頓挫,都必須交待清楚。面須光則光,須毛則毛;線,須直則直,須曲則曲;點,須方則方,須圓則圓,都不能有半點含糊。否則,就不能算是一把好壺。
何為內涵美?主要指泥料和氣質。
泥料
“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材料不同,帶來功能效用及給人的感受也就不盡相同。功能效用好、感受好的則質優,反之則質差。所以評價一把壺的優劣,首先是泥的優劣。而泥色的變化,只給人帶來視覺觀感的不同,與功用、手感無關。
【楊軍保《六方抽角》】
氣質
所謂壺的氣質,其實傳遞出的是人的氣質。現在流行一句話:拼的不是顏值,是氣質。紫砂壺都是壺藝人做的,是壺藝人賦予了壺的生命,更賦予了壺的精神。“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紫砂藝人文化素養的高低,往往決定了其壺藝的高度。為何顧景舟的壺受市場追捧,經常一把壺會拍出上千萬?這與他愛讀書,文化素養高有很大關系。為何現在的壺友都愛收藏名家的壺?具有升值空間是表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大師的素養決定了其藝術價值。真正的大師不是浪得虛名,而是人壺相通,凝氣于壺,壺中有乾坤。
【范澤鋒《八方通禪》(星云大師繪書)】
如果有了內涵,那么長得美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大度的愛大度,清秀的愛清秀,古拙的愛古拙……蘿卜白菜,各有所愛。選你所愛,愛你所選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