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紫砂傳承人蔣泉芳《絮云》
在自然界元素中,“云”是廣受歡迎的創作素材。它的素質無暇,它的飄忽不定,它的聚而復散,總是帶給人無限的遐想。
晴曉初春日,
高心望素云。
彩光浮玉輦,
紫氣隱元君。
讀壺意
將云的無端化入紫砂壺,《絮云》別出心裁。壺身圓潤流暢之余,通過壺身、壺肩、壺蓋的線條,打造出云朵不規則而柔和的輪廓,清雅出塵。捂灰工藝的應用,使得整體色澤烏青帶藍,烏雅質如金。
佇立增遠意,中峰見孤云。
直嘴昂揚而上,直插云宵,聳立云端:
安得五彩虹,駕天作長橋。
橋形鈕如彩虹橫貫,遠駕云巔;
舒卷意何窮,縈流復帶空。
耳形把卷曲任意,如云隨性。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乘化隨舒卷,無心任始終。
點滴心事是否隨云聚、隨云散,
乘風而去無影蹤?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茶事入壺,
看茶湯時盈時淺,
觀葉片時動時閑,
沉浮間心中一片釋然。
壺作者蔣泉芳老師更將“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豁達融入創作中:信步漫游人生,走到水的盡頭就坐看行云變幻。看似無路可走的境況,順勢而為、坦然面對,乃是自得悠閑的人生境界;低谷時便潛龍勿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到來。這種空靈的心境,不是每個茶人都向往的嗎?
參壺藝
光器成型
《絮云》作為紫砂光素器,將簡潔洗練、古樸素雅的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通身不著一絲綴飾,只用紫砂最本真的質樸無華來表達自在超然的人生意趣。
“裸”必有“裸”的資本,蔣泉芳老師家學淵源、手工制壺功底扎實穩重,作品型體嚴謹完美、附件勻稱和諧、細節精致到位;原礦底槽青泥料溫和典雅、細膩純正,砂意明顯、古韻深濃。
捂灰工藝
《絮云》通身烏青中泛藍的色澤來源于捂灰工藝,難度大、成品率低,很值得收藏品鑒。
捂灰工藝,是指泥料中主要的著色元素氧化鐵在缺氧的環境中和木炭粉發生反應,還原成氧化鐵的過程。不加入任何有害化料,只是鐵元素改變了存在的狀態而引起了顏色變化。
捂灰工藝對泥料的品質和壺藝師技藝水平的高低都有很高的要求,越是上乘的泥料、越是高超的技藝捂灰效果越佳,呈色均勻、質如烏金。
品匠心
蔣泉芳 國家級工藝美術師
2001《荷美》獲第三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02《虛扁》獲得中國華東工藝美術精品展銅獎
2005《天地吉祥》被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中國紫砂博物館)收藏
2009《魚樂》獲第十一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09《連年有余》獲宜興市手工制陶大賽一等獎
2012《虛扁》《雙線竹鼓》被無錫市博物館收藏
2012《事事如意》《天地吉祥提梁》獲第十四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13《天隨人愿》獲第十五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并被中國紫砂博物館收藏
2013被中國民族器樂協會及中共揚州市委宣傳部授予中國民族音樂“愛心貢獻獎”
2014《福祿如意》獲第十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2015參加北京首都博物館“紫玉墨韻——書畫紫砂藝術聯展”,與津門畫派霍春陽、楊沛璋、王之海、周午生這四位著名畫家進行藝術合作并聯袂展出
2016《四季如意》被首都博物館收藏
說起宜興丁蜀潛洛村的蔣氏家族,在宜興有著響亮的聲譽,明清古龍窯時代即有很高的名望。
蔣氏紫砂發端于清代,在中國紫砂藝術界獨樹一幟。蔣氏祖居宜興潛洛,世代以紫砂為業,有資料可佐的蔣氏紫砂至今已有上百年傳承史。自古以來家族內一代傳一代,蔣泉芳的曾祖蔣祥元為清朝制壺名家,曾入股加入【鐵畫軒】,以紫砂光貨類方器造型見長。其作品在當時已遠銷海內外,至今仍有部分藏于宜興陶瓷博物館。祖父蔣挺芝是清末民國著名壺藝家,也是蔣蓉大師的叔父,蔣蓉年少時曾跟其學藝。蔣蓉大師的父親蔣彥亭更是大名鼎鼎。
蔣泉芳自幼受家族熏陶,隨父蔣盤林學習全手工制壺技法,后拜師陳洪平大師,同時經常得到姑媽蔣蓉大師的藝術指導。她的作品構思嚴謹、端莊典雅,繼承傳統又不失個人風格,廣受各界人士的賞識與珍藏。2000年蔣泉芳與丈夫(國家級工藝美術師馬永強)創辦了“永壺軒”工作室,致力于紫砂事業發展。
2015年蔣泉芳與先生馬永強、大師陳洪平等紫砂名家一起,參加了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行的《紫玉墨韻——書畫紫砂藝術聯展》,將書畫與紫砂名品結合,將紫玉墨韻的形象之美與文化內涵充分表現出來。
蔣泉芳與馬永強都很注重與當代藝術家之間的交流、合作,從中汲取更多的靈感,也為創作激發更寬廣的思路。這使得蔣泉芳的作品都流露出一種文藝氣息,雅致、脫俗,給人以比較高品位的藝術享受。
家學淵源、幼受熏陶,師出名門、功底扎實,自己又不斷創新、融入個人風格,蔣泉芳的作品用料上乘、技藝精湛,是不可多得的可品、可玩、可藏的雅器。